1、广泛强烈的艺术对比吴敬梓采用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意,引导读者一道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王冕、虞育德、杜少卿、庄绍光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其中王冕在第一回出现,成为衡量全书人物的尺度,力求达到“敷陈大义”和“隐括全文”的目的.王冕属正面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主张.

2、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吴敬梓《儒林外史》

3、清新生动的文学语言吴敬梓用清新而又生动的文学语言,幽默而又带着冷嘲热讽的笔调,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和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使《儒林外史》在语言运用方面也取得突出的成就.全书的语言是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同时也非常准确、凝练、并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进行艺木创造.

4、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的。

5、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6、赏析与批注:《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7、真切传神的细节描写吴敬梓通过真切而又传神的细节描写,揭示各种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独特的行动,反映各类社会矛盾,构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另一特色.读过《儒林外史》的人,谁也不会忘记马二先生和王玉辉这两个人物.马二先生心地善良,慷慨疏财、仗义扶危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同时他也有迂腐的缺点,在游西湖的过程,表现得十分清楚.

8、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吴敬梓《儒林外史》

9、王冕七岁丧父,十岁放牛,十七、八岁靠画画挣钱,对各种学问融汇贯通,终日闭门读书,十分仰慕屈原。京官危素喜爱王冕的画,让时知县派人约会王冕,他装病不见,时知县亲自上门去访,他又外出不见,吴王朱元璋来访,王冕要他以仁义服人。朱元璋统一天下,立八股取士之法,王冕认为此法一立,文人有厄,便隐居不出,后病逝于会稽山中。

10、《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长篇讽刺艺术的高峰,其讽刺艺术手法主要表现为,善于选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编织戏剧性的情节,运用人物语言描写和夸张、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科举制度的罪恶本质,以达到讽刺效果.

11、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12、一开始,他新中举人,到周进的学堂避雨,显摆自己科举时做了一个梦,是神仙帮他写的,说做梦是有的。

13、以第二回出场的王举人为例吧:

14、批注:第一回描写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存境况,表达了作者对官场腐败和文化危机的忧虑,展示了儒家学派内部的复杂关系和人际交往的策略性。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利用和控制。这一章的结尾部分讲述了袁宏道和严嵩的争执,暗示了后续故事中官场斗争和人情冷暖的复杂性。

15、《儒林外史》

16、自己打脸真是高手。

17、《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长篇讽刺艺术的高峰,其讽刺艺术手法主要表现为,善于选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编织戏剧性的情节,运用人物语言描写和夸张、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科举制度的罪恶本质,以达到讽刺效果.  《儒林外史》,长篇,清代吴敬梓作。五十六回。成书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1803年(嘉庆八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的高峰,它开创了以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18、译文:有些人做了官之后不想做了,辞官回家了,而有些没有当官想当官的人日夜兼程的去考试,为了就是做个官。

19、译文:痛饮三杯浊酒沉沉醉去,管它落花无踪,流水无边去。

20、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21、接着他发现了少年荀玫的名字,说起自己以前做梦跟一个叫荀玫的人同年再高中,又摇头说做梦不能当真。

22、利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我们知道,夸张是为了增强效果采取的放大手法,其本质是形象的强化.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这些高度的夸张突出了本质.范进对名利的潜心追求把命运押在科举业上,若痴若狂的精神状态;胡屠户的势利、迷信、愚蠢都是人物性格的本质.作者把这些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毕露.这样就达到意趣横生,讽刺之光四射,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起着深刻批判作用.

23、概括:王冕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

24、第一回概括是如下:

25、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幕,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劲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26、概括:儒林外史第一回主要描述了袁宏道因对康熙帝讲学被罢黜的遭遇,又因巧妙地救治康熙帝的疾病,获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生存的困境和出路。

27、多年后,荀玫和王举人果然同年高中,王举人又跑来说自己当年就知道如何如何……

28、《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长篇讽刺艺术的高峰,其讽刺艺术手法主要表现为,善于选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编织戏剧性的情节,运用人物语言描写和夸张、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科举制度的罪恶本质,以达到讽刺效果。

29、这首词,可以理解为人生处处都有许多不同的境遇,不管是将相还是神仙都是由人来做的。费尽心机得来的功名富贵,也会因为朝代的更迭兴亡而散尽。功名富贵不过过眼云烟、难以料定,倒是白白耽误了时光,还不如约两三好友,对酒当歌,岂不快哉。

30、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31、《儒林外史》,长篇,清代吴敬梓作。五十六回。成书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1803年(嘉庆八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的高峰,它开创了以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32、译文:无数朝代的兴亡有如朝暮更迭,江风吹到了前朝的树(寓指前朝繁华散尽)。

33、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

34、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吴敬梓《儒林外史》

35、第一回级概括批注: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京官危素想见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