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良用反切注音,有很大的局限性。

2、这是因为当时北方话和多数方言平声已经分化成阴阳两类。

3、④被切字是平声字,反切下字照顾到阴阳分类,被切字阴平,下字用阴平;被切字阳平,下字用阳平。

4、又【唐韵】【集韵】胡麦切,音获。裂也。【集韵】或作劐。亦作。

5、他们的改良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①反切上字不仅考虑到与被切字的声纽相同,清浊一致,而且也考虑到等呼相应。

6、又【广韵】划,作事也。

7、【唐韵】戸花切【集韵】【正韵】胡瓜切,音华。【广韵】拨进船也。【集韵】舟进竿谓之划。

8、说文解字

9、又【广韵】【集韵】古卧切,果去声。镰也。【玉篇】刈也。

10、又【玉篇】以刀划破物也。

11、正因为早期反切存在这样严重的缺陷,所以后代人不断从各方面对反切进行改良。代表性的主张反映在下面几种书里:明代吕坤《交泰韵》,清代潘耒《类音》。

12、说文解字注

13、这表现在三方面:①反切上下字都含有多余成分,在拼合时有一定障碍;②反切上下字可用的字过多,使用的人难于掌握;③有些窄韵,不得不偶尔借用其他韵的字作反切下字,造成切音不准确的弊病。

14、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一般认为孙炎是反切的创始人。唐代时,僧人守温取汉字为三十声母,宋人又补充为三十六字母,以韵书的韵母字作为韵母。反切法益为精密,成为最通行的注音法。

15、这个“似羊切”是注释前面它们那个字的读音用的,切音,这是一种反切法,用汉字给汉字注音的方法。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比如“东,德红切”“德”是反切上字,与被注音的字“东”的声母相同,“红”是反切下字,与被注音的字“东”的韵母和声调相同。简单说就是dong(东)=de(德)+hong(红),取de中的声母“d”再取hong中的韵母“ong”。需要注意的是古字中有些字的读音和今字的不同。

16、吕坤主张以入切平,以平切入,以上切上,以去切去;潘耒主张以仄切平,以平切仄。

17、这两部书立志革除旧反切的弊病,反切的基本出发点是尽量使两字连读就能拼出被切字音来。

18、(划)〔古文〕【唐韵】呼麦切【集韵】【韵会】忽麦切【正韵】霍虢切,轰入声。【说文】锥刀也。

19、这样的改良固然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方便,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弊端。一定要用以元音开头的字做反切下字,而同韵的以元音开头的字毕竟是少数,这样势必找出一些冷僻字做反切下字。用难认的字为常见字做反切,就失去了注音的作用。明清之际杨选杞《声韵同然集》。这部书作于1659年,平入二声已完稿,上去二声未成,现在存世的是平声和入声的一部分。他的改良主要有两点:①减少反切上下字的字数。杨氏把所有韵归并为25类,称为"大韵";把声纽定为31个,称为"字祖"。每"大韵"又分"宏"、"中"、"细"3类。"宏"相当于合口洪音,在"宏"声韵里确定15个字充当反切上字,13个字充当反切下字;"中"相当于开口洪音,在"中"声韵里确定21个字充当反切上字,24个字充当反切下字;"细"相当于开口和合口细音字,在"细"声韵里确定31个字充当反切上字,24个字充当反切下字。"宏"、"中"、"细"3类反切上下字的总和是124个,不到《广韵》反切上下字总数的1/12。②尽量选用不带声母的影喻两纽字做反切下字,有些韵没有影喻两纽的字,不得不选用晓匣等纽的字。杨选杞的改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因为反切上下字数目太少,有时不能不采取"借用"的方法,书中多次说"勉借"、"勉求",甚至说"勉而又勉"。淘汰1918年,北洋教育部公布了国语注音字母(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十六个),反切法遂被淘汰。反切原理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20、我正好学这个的,呵呵~~还真有人关注这个问题啊~

21、又【正字通】方音读若话,俗呼小船爲划子。

22、说文解字用的是反切注音法,即用两个汉字注音,其中的道理是第一个字的声母与第二个字的韵母相拼。但许多情况下是不准确的。如所律切,就不太准确。

23、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例如,“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D+宗的韵母ong=冬Dong反切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又称"反"、"切"、"翻"、"反语"等。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起源反切最早在汉朝称为反语。反切汉代已经发展成熟,并非魏晋时期受到外来佛教影响,梵语只是字母并无反切之功能,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24、又【广韵】【集韵】古火切,音果。割也。

25、康熙字典

26、⑤反切下字尽量减少、划一,减轻使用者的负担。

27、③不全用与被切字声调相同的字作反切上字。在这个问题上,吕坤、潘耒的做法不完全一致。

28、古籍释义

29、被切字是洪音字,上字用洪音;被切字是细音字,上字用细音;被切字是开口字,上字用开口;被切字是合口字,上字用合口。

30、解说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用语。从什么说的是该字的形旁(义符),什么切则说的是该字的读音。切,即反切,其原则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四声。例如:

31、《说文解字》解释“叢”(丛):

32、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研究,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反切法来注字音。

33、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

34、锥刀曰划。从刀从画,画亦声。呼麦切。

35、(划)锥刀画曰划。画字各本无,今补。谓锥刀之末所画谓之划也。上文云刉、划伤也,剺、划也皆是也。从刀画,画亦声。呼麦切。十六部。当依广韵胡麦切。

36、②下字尽量用不带辅音声母的字。

37、聚也。从丵取声。徂红切。

38、(说文解字未收录“划”字头,请参考“劃”字:)

39、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

40、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以上文章明确表示了反切是汉朝时期产生的。

4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聚也。于曡韵得之。从丵取声。徂红切。按古音在四部。左传僖三十年:取訾娄。公羊作邹,亦作丛。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